創新與規范護航股權市場發展 上海股交中心探路良性長效機制
憑借股權轉讓交易制度體系建設、交易系統信息技術的創新,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下稱“上海股交中心”)已在2012年、2013年連續獲得上海市金融創新獎。去年獲獎的交易結算系統,更在場外市場交易中首次實現交易撮合、登記結算、代理買賣功能的一體化集合。而依托于該系統,上海股交中心成立兩年以來掛牌企業已達2000家,累計融資規模達44億元。
上海股交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云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制度體系是上海股交中心目前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而三合一的交易結算系統則為提升融資能力、提供市場流動性助力,二者缺一不可。張云峰還表示,上海股交中心將繼續加大對掛牌企業上市審核、信息披露以及后續主動服務的力度,“規范發展才是應對場外市場發展機會和挑戰最有利的砝碼”。
首創三合一交易系統
交易結算系統項目是上海股交中心第二次獲上海市金融創新獎。同樣由上海股交中心自主研發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制度體系”(下稱“股轉制度體系”),于2012年獲得上海市金融創新獎一等獎。
對于先后兩次獲金融創新獎的這兩項產品項目,張云峰稱,股轉制度體系是頂層設計,是支撐上海股交中心整體運轉的“大骨架”;而交易結算系統則是讓制度落地于交易市場內的手段,是為中小微企業“輸血”、為投資機構盤活資金的重要通道。
而在申報上海金融創新獎的項目報告中,交易結算系統的創新點首先被歸結為三合一的系統設計。目前,國內場外市場仍沿襲了傳統證券市場的信息技術系統理念,全國股轉系統內的三十余家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多半仍采用交易所、登記結算公司、代理買賣機構(券商)三者分離和二級委托、二級結算的模式。
張云峰稱,傳統模式的弊端是耗費大量資源成本,且讓服務環節變得繁冗,與服務、方便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定位相背離。“上海股交中心的交易結算系統把在同一個系統和平臺內完成股轉交易環節的全部功能,變成了現實。”
他認為,這套系統順應了互聯網金融的趨勢,更希望這套系統會是股權市場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金融并不是新鮮事物,包括眾籌、P2P都是把曾經線下的交易行為搬到了互聯網上。當完全脫離于線下并積累至量變產生時,就會讓我們看到這種趨勢性的質變。我們的系統,就是想讓場外市場也發生這種變化。”
而上海股交中心交易結算系統,也為打破股權市場的區域性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讓經紀業務柜臺服務的異地延伸變得“極輕極快”。據上海股交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交易結算系統支持下,經紀業務網點的硬件投入極為精簡,只需1臺可以接入互聯網的PC和相應外設;建設時間是傳統證券營業部的1/3,并且沒有重復的系統建設費用。
該工作人員還稱,上海股交中心嘉定服務中心去年從裝修到正式開業僅花費2個月,系統環境搭建及調試僅用2天時間。而傳統證券市場營業網點的系統建設,正常情況下一個營業部系統建設期約3至6個月,投入為300萬元至500萬元左右。
三合一的技術服務平臺設計,也使得系統的風險把控變得尤為關鍵。張云峰表示,上海股交中心分別從技術風險防范、運行風險防范上雙把關;啟用硬件系統關鍵設備雙機熱備或并機運行、通信鏈路主備復用、核心數據庫服務器集群技術,并同時推進落實到人的系統運行狀況監控、運行日志管理模式、軟件升級實行專崗管理制度。
上海股交中心方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中旬,該系統已連續運行32個月,未發生任何影響交易和結算的重大故障或差錯。在交易結算系統平臺上,已有242家企業登陸上海股交中心股份轉讓系統,市值148億元,托管企業2102家,完成掛牌后定向增發89次,開通三方存管銀行3家,累計有效投資者開戶數10665戶。
探路股權市場長效良性機制
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近年來如雨后春筍,在各地生根成長。由于缺乏規劃部署及有效監管,部分交易市場也出現了融資能力差、交易不活躍,甚至不合規操作等現象。此外,區域性行政壟斷的頑疾仍如影隨形,一定程度拖累著最大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進程。
2011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交易所清理整頓工作正式啟動并持續至今。而在今年,股權類交易場所也成為第二波重點清理整頓的領域之一。
與此同時,今年5月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在清理整頓的基礎上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從而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
在張云峰看來,“發展和參與場外市場,需要懂市場規律、懂企業需求、懂交易規則,要有一套科學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制度體系。而最終的考核標準則是市場真實的融資能力、掛牌企業的發展情況。”
上海股交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0月中旬,股轉系統累計成交股數19555萬股,成交金額68億元。累計實現掛牌前后股權融資近4436億元,幫助企業完成分紅派息19家次,掛牌、托管企業遍布31個省市自治區。
上海股交中心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條件說明顯示,注冊資本中存在非貨幣出資的,應設立滿一個會計年度。新三板及多地股交中心的掛牌條件中并未有類似表述,而更多是對企業本身存續時間的要求。此外,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企業主業的要求也與其他場外市場有別,強調“業務基本獨立”而非“業務突出”。
對于掛牌條件差異和調整,張云峰表示都是實戰中煉出“試金石”。他解釋稱,對注冊資本中非貨幣出資的要求,其實是出于考評企業真實資產價值的考慮,尤其針對在股改中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折入評估值的企業。而強調業務獨立,他解釋是規避企業存在來自單一客戶收入、關聯交易風險等有效措施,“都是很實用且貼合中小微企業實際運營的監管措施”。
張云峰介紹稱,上海股交中心在參與場外市場發展和防范交易風險中,已經積累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和框架;堅持掛牌企業的上市審核、嚴格規范信息披露是保證交易所運轉、保障投資者權益的首要原則。目前,上海股交中心采取與交易所主板上市同樣的要求,堅持以盡職調查底稿作為審核信息披露的基礎信息材料。
此外,股交中心上級監管單位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也會實行抽查,對發現問題的企業進行談話教育及敦促整改。而對于上海股交中心的未來規劃,張云峰表示,將加碼業務領域的創新,包括做強股權融資業務,特別要針對不同投資者群體,開設更細化的交易板。同時繼續擴大債券融資優勢,并積極發展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