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 更好服務經濟新常態
編者按2015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1月15日至16日在京召開。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圍繞“聚焦監管轉型 提高監管效能”進行了全面闡述,并部署了八大主要任務,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加強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私募市場等都在其中。為了深入解讀本次會議精神,本報今起推出“2015年資本市場監管政策解讀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一年之計在于春。盡管春天離我們還遠,但2015年資本市場的改革序曲已經奏響。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近日在2015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抓好八項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加強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建設,壯大主板市場,改革創業板市場,完善新三板市場,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簡潔明了的改革目標之下,究竟會推出哪些具體政策措施呢?回顧監管層領導的以往講話精神,仔細研究交易所的工作部署,采訪相關業內人士,多渠道的信息匯總可能讓將要出臺的具體政策措施的輪廓更加清晰。
全面推進創業板改革
作為我國股票市場的主板市場,滬深交易所2015年任務各有側重。2015年,上交所將全力推進“1+6”核心工作,即在確保安全運行的基礎上,推進股票期權、注冊制改革、戰略新興板、技術力量整合、債券市場機制創新、自貿區平臺等六項重點工作。
從上述重點工作中可以看出,推動戰略新興產業板建設將是上交所推進內部分層的重要內容?!巴苿討鹇孕屡d產業板建設。完善戰略新興產業板方案,推動戰略新興產業板建設,切實增強上交所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鄙辖凰矫鎸Υ吮硎?。
事實上,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去年3月份就曾表示,目前多層次市場體系具有上市標準交叉和市場定位重疊的問題,各層次之間同質化,無法實現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與不同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影響了資本市場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他建議,有必要從“增量改革”思路出發,在現有的市場板塊之外,另設專門為經濟轉型升級“量身定制”的新板塊——戰略新興產業板。
深交所的工作重心則放在全面推進創業板改革以及“深港通”上。肖鋼去年9月份在深交所特別指出,交易所作為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平臺,要進一步拓寬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深交所要繼續壯大中小板市場,加快推進創業板改革。
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層已為創業板改革描繪了較為清晰的藍圖——適當降低財務標準的準入門檻,建立再融資機制;允許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條件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創業板發行上市。伴隨創業板上市門檻中連續盈利指標的取消以及創業板再融資機制的出臺,尚待完成的改革工作就剩下推動虧損但符合一定條件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由此可見,2015年創業板改革的工作重點不言自明。
也有機構預測,創業板可能在注冊制改革中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申銀萬國認為,注冊制改革可能在創業板的專門層次和個別行業先試先行。在推進層次上將呈現從場外到場內、從創業板到主板的趨勢。
市場分層成新三板首要任務
對于新三板而言,推進市場分層,豐富掛牌企業融資方式,完善交易機制將成為其2015年工作的重要內容。
去年12月份,全國股轉系統公司副總經理隋強在新聞媒體溝通會上表示,2015年主要有四方面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研究推進市場分層管理。在隋強看來,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增長,掛牌公司的差異逐步顯現,單一的市場層次已不能滿足新三板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對掛牌公司進行分層管理,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水平,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市場監管效率,有利于進一步拓展市場創新發展的空間。目前,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正積極研究和制定掛牌公司市場分層的具體方案。
從國外發達市場來看,不少重要市場都有分層機制。有研究機構考察了12個海外市場,其中7個規模較大的市場都有分層。新三板常常被拿來和美國納斯達克相對比,而納斯達克就實行了分層。目前,納斯達克分為三個層次——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納斯達克全球市場和納斯達克資本市場。
申銀萬國分析師表示,2015年新三板的更大發展不是規模的擴張,而是層次的提升。“在當前階段,優先且關鍵的是實施市場分層制度,競價轉讓、投資者門檻調整、轉板退市等制度需要分層作為基礎和統籌,市場分層是推進制度建設、豐富市場產品、提升交易所競爭力的基礎性制度,分層是新三板"大發展的基礎"?!痹摲治鰩煼Q。
在豐富融資方式方面,股轉系統將盡快推出優先股、債券等新品種,豐富市場融資工具;啟動股轉系統指數的編制及相關投資產品的研發工作。在豐富完善市場交易方式方面,股轉系統將抓緊完成競價轉讓交易系統的開發建設,明確競價轉讓的實施條件;大力發展做市業務。
對于業內關注的新三板轉板問題,業內預計2015年將有實質性突破,監管層很有可能推出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的試點工作。
區域股權市場或有“身份證”
位于多層次股權市場最底層的四板市場——區域股權市場在2015年可能迎來春天。業內預計,區域股權市場發展意見可能在今年正式推出,這將給這個市場一個正式的“身份證”。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區域性股權市場已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已設立了31家區域股權市場,總體上形成了“一省一市場”的格局,掛牌企業總數約12000家(其中股份公司約2300家),融資總額超過1150億元。
不過,區域性股權市場的法律地位卻始終未予明確,直接影響了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監管安排。回顧以往,管理層對四板市場發布的政策文件并不多。2012年8月,證監會正式出臺《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意見》,首次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納入到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201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國家層面的政策出臺得還相對較少,力度相對較弱。建議結合本次《公司法》、《證券法》修改,推動區域性市場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給區域性市場一個明確的"身份證"?!庇袠I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述人士還建議,要給區域性市場“國民待遇”。區域性市場現在已經有了生存空間,但是如何使之生存好是個大問題。區域性市場在國家層面沒有“代言人”,造成一系列統籌考慮的政策還從未考慮。建議參照《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對投資者稅收、外資政策等問題,可以參照相關規定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