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板市場尚難言樂觀
“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肖鋼對四板市場(即區域性股權市場)給予了明確定位:四板市場應定位在服務本地小微企業,不宜擴大范圍,讓外省企業來掛牌;不能停留于辦交易所的思維,擴大交易規模、頻率,這脫離了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功能定位,對扶持小微企業也起不到應有作用。
比起之前業內人士的說法,此定位有了進一步的細化,并指出其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面,但知易行難,四板市場起碼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小微企業一直受“融資”困擾,直接進行股權融資困難較大,很多小微企業不愿出讓股權,因此監管層鼓勵從債性融資起步,逐步發展股權融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四板的小微企業債性融資不見得比股權融資要容易,其本身可以拿出來作為債權融資的質、抵押物缺乏,換句話說,如果可以進行債權融資,其未必會上四板。因而,由區域性市場、商業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聯合給掛牌企業授信融資,或允許小微企業發行私募債券這兩條路徑也許更加現實。尤其是后者與貸款相比具備審核周期短、募集資金使用靈活、綜合成本低等特點。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外的OTC市場(場外交易市場)中私募債券業務占重要份額,也是不少機構投資者喜歡的產品。近兩年在各地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發行的私募債數量雖有所起色,但部分地域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其次是監管層雖一再鼓勵證券公司在區域性市場深耕細作,大型券商“下基層”,提供個性化服務。但從身邊感受與實例來看,愿意深耕四板的券商不多,大型券商更是鮮見。主要原因還是付出與效益不對等。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內部又分Q、E兩個層次不同的板塊)為例,輔導一家小微企業上其Q板,總收費十余萬左右,券商不會有動力;輔導上其E板,百余萬收費基本與新三板持平,企業又會失去動機,不如直接選擇上新三板。要知道,當初新三板在沒能帶來如今火爆的效益之前,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落寞期:“當時公司派去做新三板業務的,都是業務能力最差的。”一位大型券商工作的朋友如是說。因而,監管層除了發展綜合性券商外,還計劃發展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專門為區域性市場提供服務的小型、微型的證券公司,鼓勵券商走專業化、差異化的路徑。
最后,讓小微企業與愿意投資布局四板的資金取得共贏才是四板的終極生存理由。可正如肖鋼所說,部分區域交易所失之浮躁,在小微企業培育和規范等職能上著墨不多,心中還是默念一個“炒”字,用辦交易所的思維,靠擴大交易規模、頻率來創效益,贏得短期知名度。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四板作為滬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預科學校”,小微企業在大明湖畔的培育期未滿,成為“太子”的可能性也就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