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市場群雄并起
在新三板不斷引爆市場熱點的同時,區域性股權市場絲毫沒有示弱,從掛牌企業數量到制度創新全面“合圍”新三板。
區域性股權市場近日來動作不斷。天津股權交易所加快布局全國的速度;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新增掛牌企業數量已連續3個月超過新三板;而包括天津在內多地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更提前實現了新三板尚未推行的制度創新……
此時,證監會正在研究如何將區域性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國場外市場的發展路徑或將面臨新的抉擇。
市場爭奪
4月24日,天津股權交易所“長三角業務運營中心”在江蘇無錫舉行了首次企業掛牌儀式,新掛牌的8家企業擬通過天交所融資5億元。這是一個月內天交所揭牌運營、啟動掛牌的第三家分中心,之前天交所分別在廣東順德和山西晉中成立了“廣東運營中心”以及“山西運營中心”。
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和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今年也成立了運營中心。
截至4月底,天交所2014年新增運營中心數量僅比2013年全年少1家,天交所以加速擴張的方式暗示著其在全國場外股權交易市場的地位。
同樣是全國性市場的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近日則分別在甘肅張掖和江蘇常州設立了企業掛牌孵化基地,試圖推動當地中小企業進入上海資本市場;4月3日,上海股交中心還在遼寧營口舉辦了投融資項目推介會,現場推介了營口的150個投融資項目;翌日上海股交中心又出現在了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辦了針對內蒙古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專題系列講座。
上海股交中心似乎也在用“走出去”來兌現其“努力成為全國最大場外市場”的誓言。
與此同時反觀新三板,企業掛牌熱情相較于年初卻有所冷卻。
今年1月末266家企業集體登陸新三板的盛景,或許是中國場外市場發展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新三板4月份新增掛牌企業只有57家。盡管如此,相比于2、3月份的28家和14家,市場熱度已經算是回暖了。
一個有趣的信號是,根據數庫的《場外市場分析報告》,前海股權交易中心除1月份的新增掛牌企業數量略低于當時井噴式爆發的新三板外,2、3月份分別新增企業57家和75家,數量是新三板的2倍和5倍。
截至4月底,前海股權交易中心以3159家掛牌企業冠絕中國場外市場,而其開業運營竟還未到一年。據記者了解,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同時還經營管理著另一區域性市場—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它們皆以美國場外市場發源地“梧桐樹下”中的“梧桐”作為自身文化內核。
這種“嫡系式”的發展模式在中國場外市場中尚屬首例。
創新交鋒
更為緊迫的是,在制度創新層面,各大區域性股票市場亦對新三板形成“圍攻”。此前最吸引人的新三板做市商制度預計今年8月上線,然而此種方式在天交所已有實踐,只不過天交所的做市商以“報價商”的名義而存在。
至于市場預期的內部分層管理,新三板方面在4月中旬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近期實施市場分層的時機尚未成熟”。
恰在此時,天交所卻先人一步對市場實施分層—從天交所區域板塊、天交所全國板塊的雙層遞進式結構,變為創業板、成長板和主板的三層立體板式,分別對應企業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不同的板塊實行差異化的投資人準入標準,且板塊之間存在雙向轉板機制。
據新金融記者了解,天交所還將在三個板次的基礎上推出精選板,以進一步形成對掛牌企業的正向激勵。值得玩味的是,曾經統一美國場外市場的納斯達克也于2006年推出過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
天交所在其官網宣稱,要為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以及境外資本市場培育和輸送優質的上市后備資源。但在這些“標的市場”中唯獨沒有新三板,天交所似乎以此向外界表明與新三板的競爭關系。
在中國場外市場的“戰國時代”,不甘示弱的上海股交中心也于4月中旬正式推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份額轉讓系統,在技術層面遠遠領先于中國其他場外市場,為PE有限合伙人的基金份額提供了更大的流動性。
私募界大佬九鼎投資上周成功登陸新三板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一位接近上海股交中心的人士則向記者透露,擁有私募基金份額轉讓系統的上海股交中心也將于今年迎來首家(批)PE的掛牌。
其實從成立伊始,區域性股權市場就游離于統一監管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之外,走的是一條“野蠻生長”道路,明確市場地位的法律文件幾近空白。然而,更具自由市場特性的它們卻由此展現出了不遜于新三板的創新活力。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8月國務院已正式提出要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近日證監會也表示正在對此進行研究。
監管層對區域性股權市場與新三板關系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到二者今后的發展路徑,而改變后的監管方式對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活力影響幾何,也是一個未知數。
新金融見習記者 丁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