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資本市場: 股權定價和融資實效
本報記者 李楊 付剛 公培佳 貴陽報道
我國資本市場起步于場外交易市場,但由于多種原因,場外市場幾度興衰,曲折發展。隨著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逐步凸顯,包括場外資本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得到重視和發展。2013年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正式掛牌,制度創新在新三板迅速提速。今年5月,新三板相繼迎來利好政策,如放開200人股東人數限制,允許個人投資和拆分股份等。8月,引入“做市商”制度,形成競價交易、做市商和協議轉讓多種交易形式。10月14日,太平洋[-071%資金研報]證券副總裁、中關村[207%資金研報]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中科招商高級副總裁高立里,齊魯證券場外市場部總經理王磊,貴州中黔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常務副總裁高永波四位嘉賓,與主持人《華夏時報》證券新聞部主任李春喜就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定價、融資、流動性和發展前景展開了熱烈討論。
股權融資關鍵在于定價
李春喜:新三板等場外市場現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和過去所處的環境已天壤之別。目前新三板掛牌1197家公司,明年到2000家以上不成問題,掛牌企業數量很快將超過場內市場。在四板市場中,僅貴州股交中心就有100多家企業掛牌,融資達13億元。但是,這并不是說掛牌企業融資就得到滿足了,你們認為,如何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場外市場的融資和定價功能?
程曉明:股權融資關鍵在于定價。上市公司是股份在交易所交易的公司,交易就會有一個市場價格,通過交易來定價的功能是否充分發揮,關鍵在于交易活不活躍、是否真實。新三板從2006年到現在交易還不太活躍,導致了新三板嚴格意義上不具備證券特有的融資功能。
這種狀況肯定要改變,也正在改變:個人參與的問題解決了,但500萬的門檻還較高,相信到明年可能就會逐步降低。
王磊:融資難是場外市場非常切中要害的問題。
上半年新三板融資88億元,到9月份單月融資就超過9億元。估值方面不能說100%準確,但七八成還是達到了。通過券商做市推介,市場比以前高效得多。開盤時,券商既要報買入價,又要報賣出價,如果報價低了,市場推著價格向上走,券商會虧,如果報價高了,券商要接貨也會虧損。所以做市商制度將考驗券商的真正水平,其中關鍵就是券商的定價能力。
對新三板的企業而言,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估值和定價,將會給企業的債權融資提供一個市場相對認可的標桿。
高立里:企業的價值有兩個維度:規模和利潤等財務指標、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在質變的過程中,首先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大幅提高了。企業在新三板上市后有了更強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就可以通過股權質押或通過新三板的地位進行貸款;其次,到新三板后,企業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得到了認可,去融資更容易些。這也是PE/VC機構對新三板投資情有獨鐘的原因。
而在未來,新三板還要推出優先股和公開債券融資,融資渠道將會越來越多,也會大大增強新三板的融資能力。
高永波: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個全球性問題。大家探討更多的是場外股權交易市場,好像忽略了場外債券市場。而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看,場外資本市場更大的組成部分是場外債券市場,而非股權市場。
現在金融圈很流行一句話——“不以風險控制為前提和基礎的金融創新都是耍流氓”,雖說不雅,但很在理。大家對場外資本市場可能更多地關注風險監測和管理。
作為場外市場經營方或管理方來說,確實應多關注風險管理,但流動性的建設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關注點,三板、四板的融資流動性問題很突出,而這一問題通過機制建設完全能夠解決。此外,區域性的四板、五板市場更要做好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任何一個市場不保護投資者是絕沒有生命力的。
區域性的四板、五板的場外資本市場應服務于區域經濟和中小企業。我們現在的客戶定位和發展方向是服務于貴州的煙、酒、茶、藥、旅游這五張“名片”,以及區域的城鎮化和民生工程。
只要有錢賺活躍度便提高
李春喜:程曉明博士上午演講時表示,十年之后若新三板市值超不過滬深兩市就剃光頭。目前,新三板作為一個新興的交易市場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流動性,解決融資定價的問題也主要是為解決流動性的問題,那么錢從哪里來?
程曉明:流動性的關鍵是交易制度。關于新三板有些觀點我實在不好理解。比如新三板交易不活躍主要是股份集中度太高。這里邏輯搞反了,正因為交易不活躍才股權集中度高,而不是股權集中度高造成交易不活躍。
新三板交易制度現在就剩個人投資者500萬門檻的問題。如果新三板門檻降低到和創業板一樣,只要能掙錢,資金都會來。
王磊:作為做市商,我們呼吁,首先要加大對高凈值投資者的培育,讓他們知道新三板也是獲得較高利潤的一個很好工具,以及如何獲得收益的方法;其次要把500萬元的門檻降下來。目前合格的個人才8000多戶,相對新三板的規模而言真的太少了。
高立里: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新三板交易不活躍的首要原因是門檻太高,交易很難活躍。
PE/VC等機構,一類是靠投資能力搶一些成熟項目或高門檻項目,另一類是早期投資,主攻不規范的黑馬企業。新三板企業規模、影響力還不能和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相比,但又是一家公眾公司,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少了很多,PE/VC等機構并沒有太多信息不對稱的投資機會。這就使得新三板在投資方面處于一個中間角色,戰略資源配置和資金配置就會少,不能成為PE/VC投資的主流。
轉板與否是一個動態問題
李春喜:很多企業去新三板的目的還是想進主板、中小板或創業板,他們非常關心轉板機制何時建立,大家比較關注三板、四板、創業板、主板之間的互聯互通,多層次資本市場是否需要建立轉板機制?
程曉明:討論轉板首先還要說清楚為什么要轉板。我認為最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到新三板,如果不再以創新為主則轉到場內市場。如果以創新作為標準,不需要多層次,新三板是最高層次,主板是第二個層次。
王磊:轉不轉板,新三板公司一直在糾結。轉板的前提是注冊制,想轉板是因為投資者還生活在對過去的懷念中,注冊制實施后,主板和創業板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次性融到那么多資金。所以,哪里都是一樣的,關鍵是看市場效率,企業適合在哪里掛牌。
高立里:轉板與否,是一個動態問題,新三板、主板都在變化中。對企業而言,主板和創業板影響力更大,融資渠道和能力會更強,企業要成為一個更大規模的企業就要去更大的市場和平臺上發展,這是一個剛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