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經之路:場外市場踏著荊棘起步
上個世紀60年代,海外交易所巨頭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ME)經歷了史上“形象低谷”,這與眼下的中國場外市場如出一轍:虛假宣傳、欺詐交易、惡意炒作、卷款潛逃等令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形象一降再降;類期貨平臺、高杠桿、高風險、頻繁的推銷騷擾等令投資者投訴不斷。
近年來,快速發展讓整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亂象叢生,個別地方交易場所在利益驅動下違規操作,也讓部分人士覺得它們“整不死”就會“更瘋狂”。
然而,在場外市場不斷聚集人氣的背后,不少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研究人士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并不是只有被不斷曝光的負能量,行業內也存在正能量,只是負能量的渲染太多,掩蓋了正能量的光芒。
他們認為,以廣西糖網、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為代表的相當數量的老牌現貨交易市場不僅是接地氣的平臺,而且也已經成為相關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并與期貨市場發展相得益彰。
在8月30日由北京金網安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金網安泰主辦、商通社承辦的“科技創新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上,金網安泰副總經理肖燕林介紹,白糖行業是最早使用電子交易的行業,通過訂單交易的靈活交易方式和完善的線上交收體系,彌補了期貨和現貨交易的不足。同時,電子交易將制糖行業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制糖行業的產業集群,形成交易、資金、交收、物流及價格指數全方位服務。
“棉花行業也是一個全鏈條實現電子化的行業。”他說,通過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結合實現棉花行業從種植、質檢、交易、運輸、倉儲管理和監控以及在線融資的全鏈條的電子化。并為棉花未來云計算奠定了基礎。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超過90%棉花倉庫的實現了監管,2015年,棉花行業融資金額近60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查閱大量資料后總結發現,我國大宗商品市場自2013年后進入高速發展期。目前數十種創新交易模式,近千品種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其交易模式逐漸演化為掛牌交易、即期現貨、連續現貨、微盤交易、現貨發售等二十余種。
金網安泰副總經理李克介紹,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從投機交易逐步轉型成為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實質性交易。截至2015年底,各類交易場所已多達1021家,覆蓋全國31個省,交易規模達30萬億元。其中600家以上都以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業務為主。
據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第十一版《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截至2015年年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總量約在1200家,其中僅2015年新注冊成立的就近百家,而截至當前國內交易市場總量已逾1500家,且仍呈增長態勢。
導致場外市場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場內工具由于品種有限、功能有限而覆蓋不足或無法完全滿足實體企業需求。
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曾表示,正是五個方面的不匹配,導致場內市場的潛在需求并沒有發揮作用:期貨合約標準化和企業個性化的需求不匹配;期貨公司單一通道功能和企業多樣化功能不匹配;期貨市場高度集中和現貨市場分散經營不匹配;期貨市場單一風險控制方法和企業綜合風險管理需求不匹配;單一的隔離市場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不匹配。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常清認為,大宗商品電子盤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是因為存在著實體經濟的強烈需求。那么如何看待當前場外市場由于監管部分缺失或功能不健全而帶來的負面市場形象呢?
在原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正局級研究員黃運成眼中,任何新生市場“被認知”都是一個過程。
黃運成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以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集團——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ME)發展路徑為例,其在2008年被冠以“全球最偉大的改革創新領跑者”。而在20世紀60年代還被稱為“騙子”——專門哄騙孤兒寡母。這一過程足足經歷了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