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市場要發揮融資功能
隨著國家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目前,我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一部分,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自身的市場定位、如何更好提升市場融資能力等問題也日益凸顯。為此,記者采訪了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下稱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通過對上海股交中心發展情況的分析,透視目前我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乃至場外市場的發展現狀。
談到上海股交中心的定位,張云峰表示,資本市場的定位有兩個,一是資源配置,二是資源再配置。資源配置就是集聚社會資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其實就融資;資源再配置就是通過衍生品的交易,讓有資產的人拿到現金,讓有現金的人拿到資產,但由于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太少,所以再融資功能是弱化的。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融資功能。
張云峰介紹,融資與交易緊密結合,如果沒有二級市場溢價交易,就沒有融資事件的發生,例如發行一只股票,股價是2元每股,如果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也一樣,就很難發行出去,進行融資。所以,市場的交易功能也很重要,資本市場如果沒有交易功能、沒有讓原始投資者退出的功能,那么對企業的融資是很難做到。資本市場還有一些衍生功能,如宣傳企業、做形象廣告;由于資本市場有一定的交易性、流動性,所以衍生出股權質押貸款、私募債等金融產品。以上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定位,也是上海股交中心的定位,上海股交中心是兼具監管和服務功能,以服務功能為主。
作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目前,上海股交中心接納全國各地企業掛牌。對此,張云峰表示,國務院2011年38號文件沒有限制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范圍,但在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37號文中指出,原則上不得設立分支機構開展跨區域經營,沒有規定外地企業不得跨區域上市。證監會《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指導意見》對券商跨區域開展業務有嚴格限制。國務院批準的《“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建設為載體,積極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權托管和轉讓市場建設,其中未對服務區域進行限定。
張云峰指出,目前,上海股交中心在每個企業來掛牌之時,會與其當地政府簽定合作協議,獲得當地政府支持;此外,上海股交中心也會向企業介紹上海股交中心信息、與新三板的區別、國家最新政策等。
談及上海股交中心與新三板的關系,張云峰表示,目前,上海股交中心有“一市兩板”,其中E板與新三板是競爭性關系,E掛牌條件、服務手段跟新三板是同質化的,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選擇到上海股交中心還是新三板。通過競爭可以改善服務、優勝劣汰、實現不同市場定位。Q板與新三板是錯位關系,與新三板服務的對象不一樣。
張云峰認為,對于包括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場外市場如何提升自身的融資服務水平和競爭力,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對企業的規范。如果企業不規范就失去了競爭的基礎,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企業審核的核心是企業能否真實完整準確充分的披露信息;審核方式是按照工作底稿審核,用大量工作底稿驗證企業披露信息的質量。
二是發揮融資功能,場外市場融資功能的發揮需要市場自身去努力,上海股交中心在努力改變投資者理念,讓投資者投資上海股交中心。目前,中國的投資機構基本上秉持的理念是Pre-IPO,這種理念在場外市場是無法進行投資的,因為場外市場服務的企業都是還上不了主板、創業板的企業,如果在這里邊挑選能夠很快上主板、創業板的企業,可選范圍很小。真正的場外市場融資要按照這個市場的上市標準來投資,投資以后要立足這個市場賣股票,如果將來有企業發展很好,上了主板和創業板,那是額外的收獲,有這樣的投資者才能實現這個市場的真正融資。如何轉變投資者理念?最好方式是一定要投資者賺到錢。目前,上海股交中心集聚了八千左右投資者,截至目前,還沒有割肉的。
三是活躍交易,期待著中國的場外市場就像主板那樣活躍,不太可能。原因在于,首先,場外市場掛牌企業的股東結構沒有社會化股東,場外市場里真正的上市交易股東都是公司的發起人,有很多人不選擇賣股票。其次,這個市場是非常理性的市場,好股票一票難求,差股票無人問津。但是場外市場交易可以實現相對活躍。上海股交中心目前建立了撮合機制,對淡出市場的投資者留有記錄,一旦股東有交易需求,即可告知投資者前來與企業協商。
張云峰介紹,上海股交中心掛牌企業平均市盈率在49倍以上,市盈率取決于企業成長率,2013年度掛牌企業利潤平均增長率是12591%,2014年度可能會更高。成長率高并不是因為掛牌企業質量都非常好,小企業的成長非常簡單,只要融資到位,就能獲得發展。小企業的風險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上海股交中心降低投資者門檻至50萬元,2012年的掛牌企業融資滿足率曾高達78%,這兩年沒有統計,雖然有些下降,但是仍然是國內同類市場中融資能力較強的,甚至可能是最強的。目前共計為中小企業融資近38億元左右。
張云峰表示,做市商制度在活躍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市商制度是一個制度體系,不僅僅是交易方式,發源于柜臺市場,實際上在電子化程度較高的今天,柜臺市場形態已經消失,做市商制度之所以留下來是因為具有活躍市場、平抑風險、引導投資、定價等功能。
張云峰介紹,在美國,伴隨通訊手段的發達,柜臺市場集中到一個地方報價即納斯達克市場,很多人到不了這個市場,了解不到全國市場信息,于是誕生了經紀人代理制度,經紀人建立炒作機制,形成了做市商制度,推動了交易方式的改變。所以,如果把做市商制度僅僅理解為交易方式的改變,那做市商制度就成了無源之水。
張云峰指出,做市商和坐莊不同,做市商買和賣的價格,漲跌同步,根據股票買賣的供需關系不斷地調整價格,調整價格的基本原則就是讓自身的股票存量和資金的存量相對平衡。做市商制度能夠活躍市場,指的是炒作的過程,屬于錦上添花性質,但前提是市場上有買賣即基礎流動性,如果市場有流動性,做市商制度會讓市場更加活躍;如果沒有,做市商的造勢效果就很難發揮。
下一篇:場外交易有哪些風險